将流通业提升为战略性支柱产业
姚长辉
大卖场业态的首创者、欧洲第一大零售商家乐福,2010年销售额是1010亿欧元。美国的世界性连锁企业、以营业额计算为全球最大的公司沃尔玛,2010年销售额达4210亿美元。而我国零售百强企业整体的销售额仅为沃尔玛一家公司销售额的62%。
2010年,在我国零售百强企业中只有苏宁、国美和百联集团的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规模。同时,我国零售百强企业零售规模总体达到16641亿元人民币,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为10.6%;而美国这一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高达60%。
“我们应从产业功能、产业价值及其重要性方面,对流通产业进行明确界定。建议将流通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流通产业发展。”在近日举行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重大成果发布会暨中国商品流通战略问题研讨会上,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则对记者说。
流通业呈现六大趋势
作为“我国商贸流通业战略研究”课题组组长的宋则,对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很透彻:除了前面提到的流通企业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强外,还有政府重视不够,缺乏明确产业定位;政策支持不够,导致各类市场分割;农村市场发展滞后,农民消费安全问题突出等。但宋则提醒说,人们更应注意到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趋势。
据宋则介绍,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呈现出六个趋势。一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特别是间接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优化产业结构、吸收转移劳动力乘数效应、扩大消费等。二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产品流程的延长,产品生产状态占用的时间在整个时间流程中的比重已经平均下降至10%,其余90%处于流通状态。因此,缩短流通时间、加快经济节奏、消灭耽搁迟滞和断档脱销,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竞争力的最重要战略问题。三是信息技术、电子商务、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彻底改变商贸流通业的传统格局,引发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并迅速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尤其是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以及未来移动商务的崛起,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商贸流通业的整体面貌,以往被简单定义为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投入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四是伴随着产业结构变革和消费升级的步伐,生产消费价值链逐渐呈现出新变化:工业服务化和传统服务产业化。五是注重对全国性品牌和区域品牌供应商的管理,从简单、短期的价差利润转为长期伙伴供应链利润。六是从全球看,“成本挤压”的重点,正在从余地越来越有限的工农业生产环节向流通环节转移。
八大举措确保产业“升级”
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最新研究成果《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战略问题前沿报告》指出,我国目前应积极采取八大战略措施,解决上述迫切问题,并对中长期战略问题作长远考虑。
对策一:对流通业予以权威、明确的界定。建议将流通业提升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出台相应政策措施鼓励流通产业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应在国家产业定位的基础上,依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实际情况依次明确本地区的流通业定位,引导流通业有序发展。
对策二:转变发展方式,加速传统业态的升级转型,改变落后的组织方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同时要积极参与宏观经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是率先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应充分发挥金融、商贸服务机制的调节作用。
对策三:在制定流通业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同时,应当注重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强产销之间的衔接,减少流通环节,强化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提升流通的现代化与信息化水平,提高市场集中度,增强内资流通企业的竞争力。同时,制定发展中小型社区流通企业的支持政策。
对策四: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应从战略层面逐步理清中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利益关系;规范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利益行为,彻底解决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思想,加快区域市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鼓励已经形成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经济区率先建立区域性统一市场,建立和完善区域利益共享和协调机制,通过促进区域市场的整合,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制定统一的市场交易制度,合理确定市场竞争规则;加强统一市场法制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保证市场交易的规范化、市场运行的有序化、市场竞争的公平化。
对策五:应着力构建网络化的城乡流通体系,确保商业网点最大程度地覆盖城市各个角落,惠及农村千家万户。如:做好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在现有中心商圈的基础上,构建以城区商业中心为支撑、以社区商业中心为骨干、以便民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城市商品零售网络;实施双向流通,积极搭建工业品和农资下乡村、农副产品和废旧物资进城的双向流通平台,扶持农资连锁经营,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完善农资流通服务体系,推进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的设施和平台建设;培育一批连接城乡、规模较大、集聚和辐射力较强、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专业市场,实现所有行政村农资中心和日用品超级市场全覆盖;实施交易手段的电子化建设,实现从流通方式到支付方式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重点实现支付手段的电子化。
对策六:在下一个30年,应努力实现传统工业资本主导向商业资本主导转变;外资主导的流通渠道缺失正是我国商贸和物流企业“走出去”,抓紧培育自主分销网点来取而代之的重要契机。目前,我国制成品在海外的销售高度依赖当地既有的流通渠道,很少在当地开发销售网络,海外自有流通渠道的缺失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让渡了部分利润。从长远看,我国大量的商品输出必须同相应的海外自有商业渠道相匹配,这样,才能降低相应的海外流通成本,实现中国制造产品的利润最大化。
对策七:在加强农村流通市场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大对农村流通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流入农村市场;对农民予以消费安全知识宣传培训,提高农村居民的安全消费意识和辨别商品的能力,保障农村居民的消费安全。
对策八:最近教育部调整了学科目录,将恢复贸易经济学的二级学科地位,但是在过去10年里,全国大部分高校砍掉了流通经济学专业,仅有16家高校和研究机构予以保留,造成人才教育和培养难以满足流通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成为制约流通业发展升级的重要瓶颈因素。眼下应加大流通经济学科研究的投入和人才培养,为流通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与决策支撑,为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专门化人才。
流通业是全过程供应链的竞争
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在这次研讨会上强调:“我们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流通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他说,当今流通业竞争不仅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更是全过程供应链的竞争,目前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企业,通过全球化的供应链管理,在社会范围内通过资本、技术、管理和人力,具有强大的组织力、辐射力和话语权,也占据了高端的位置。所以,促进流通业发展,尤其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有利于掌握国际国内主渠道,有利于我国流通业向流通销售环节发展。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研讨会上也发表了个人观点。他认为,目前我国流通业市场发育正面临新的机遇,就是我国的人均GDP达到了5400美元。国际经验表明,3000美元—7000美元是第三产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这意味着我们的第三产业特别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有更好的供给条件和更强烈的需求条件。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放缓的时期,“十三五”期间应该是中国经济增长放慢得比较明显的时期,那么,我们只能靠效率改进来求发展、求增长。他强调,要想办法通过市场流通的改进,使我们的消费需求能够在国内的需求当中,占到更大的份额,起到更有利的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