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稻花香集团是全国大型工业企业、湖北省最大白酒生产企业,创办24年来,发展速度很快。特别是近几年该集团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坚持以工辅农,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成效惊人。2005年白酒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企业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白酒前七位;在宜昌三峡地区建立起以白酒为龙头、多产业循环组合式发展的“大循环”农业产业链,拥有白酒成员企业5家、相关产业企业19家、总资产13.51亿元,带动龙泉镇5万农民和三峡移民(计划2010年达到10万)实现了产业就业、生活达到小康;集团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全国新农村建设百强示范企业,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企业,湖北省文明单位。“稻花香”商标成为“中国驰名商标”、“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和“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品牌”。
稻花香集团何以能够将企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使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一致起来,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切实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经过调查,我们认为该集团董事长蔡宏柱的四条“惠民”经验值得借鉴。
第一条“惠民”经验:产业化经营铺平致富路
农民出身的企业家蔡宏柱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体会深切,更有着坚定信念。他认为企业“反哺”农村,不能按照慈善事业来办,也不能按照公益事业办,而应是一项长远的经济建设。农民固然需要企业扶危济困解决“燃眉之急”,尤其需要帮助找到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只有立足特色,发展产业,建立企业利益与农民利益共同体,才能真正以工辅农、兴企富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蔡宏柱以白酒主业为龙头,实施了“四大战略”:
第一大战略,向饮料产业延伸。玉米浆、果汁果蔬、茶饮料三大饮品系列,既与白酒生产有着“不解之缘”,又在宜昌三峡农村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该集团抓住商机,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产业开发。自2005年以来,共投资2.4亿元,先后发展年产5万吨玉米浆饮料生产和甜玉米种植、年产10万吨柑橘罐头生产和10万吨果(茶)饮料生产项目,分别与农民签订规模种植合同,为农民提供种子、资金、技术等项服务,农民按照订单合同进行种植。这一实践获得巨大成功。仅以玉米浆饮料项目为例,已同夷陵区7个乡镇2万户农民和三峡移民签订了6.4万亩甜玉米种植合同,年产甜玉米3.75万吨(含芯棒),集团以高于市场5%价格收购,通过深加工,获玉米原浆1.5万吨、玉米青饲料2.1万吨,年创产值5亿元、利税5000万元,为每户农民直接增收3840元。而“三大饮料”产业,全部达产后年产值总计可达13亿元、利锐1.4亿元,带动4万农民致富。
第二大战略,向饲料产业拓展。为循环利用资源,该集团投资8000万元兴建年产15万吨有机饲料加工项目,对酿酒生产的酒糟、玉米浆生产剩余的玉米棒芯、秸杆等进行深加工,为农民发展奶(菜)牛、牲猪、鱼禽等养殖业提供饲料。这一产业开发,有力推动了该地区农民规模化养殖的进程。农民们算了一笔帐:过去宜昌三峡地区仅有水产养殖较为密集,畜牧业大多靠自然放养,发展既慢,又危害山林,造成环境污染。稻花香有机饲料产业的发展,给农民有计划的开展规模养殖创造了条件,而且随着农民规模养殖业的发展,相关配套产业也多起来,既改善了农村自然环境,又增加了产业就业机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而稻花香集团通过饲料产业,每年也可获得1.2亿元产值和1300万元利税,真是“发展一项产业,带动一大片繁荣”。
第三大战略,向养殖业扩大。在发展饲料产业的同时,该集团还与农民联合,开展两大规模化养殖:一是投资5000万元,在龙泉镇的青龙、龙镇、宋家嘴村和鸦鹊岭镇的新场、金和村,建立5个奶牛养殖小区,规模养殖奶牛5000头、年产2.6万吨优质鲜奶,并为周边地区农户每年提供2000头优种后备奶牛;一是投资500万元,在龙泉镇建立10万头牲猪养殖基地,既发展商品瘦肉,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链条,起到“循环调节”作用。两大养殖业采取“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办法,以五年为达产目标期,总计年创销售收入9500万元、利税1000万元,带动3000多户农民人均年增收2000元。
第四大战略,向有机肥料产业推进。这是该集团为改善宜昌三峡农村环境新开展的一个项目。具体规划是:投资6000万元,兴建年产20万吨有机肥料加工生产基地,按照“工业化生产、无害化处理”方式,将禽畜粪便等加工成有机肥料,为茶农生产有机茶、菜农生产有机菜和农民种植粮食提供肥源。这一项目已通过论证,计划今年12月动工兴建,明年10月建成投产,五年内产量达到设计规模,达产后,可年创销售收入4亿元,利税5000万元,惠及龙泉镇4万农户。
第二条“惠民”经验:循环经济保障和谐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这是蔡宏柱的一个“创造”。蔡宏柱对“农业产业化”与“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环经济是产业化发展的方向,产业化是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循环经济偏离产业化路子便成为无源之水,而农业产业化离开循环经济也就没有了生命力;企业反哺农村,最忌拚资源、盲目上项目和搞短期效应;只有走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发展之路,才能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调发展。为此,蔡宏柱实施了三大举措:
第一项举措:“大循环”发展大产业。稻花香集团以工辅农的整个实践,走的是一条大“大循环”产业路线,即“白酒—相关产业—白酒”,他们称之为“产业化战略循环”。基本思路是:以稻花香白酒主业为龙头,立足农村山山水水,发展大产业,开辟大市场,推动大发展,实现大效益,助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这一思路,他们在省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制订了一个五年发展规划,即:五年内(2010年)实现白酒销售收入50亿元、相关产业50亿元,带动5个新农村建设和10万农民实现富裕。实施中,坚持以当地龙泉镇为依托,逐渐向三峡坝(库)区及周边县市推进,已在夷陵、兴山、远安、秭归、五峰等县(区)农村发展生态农业、食品饮料、包装制品、彩色印刷、金塑陶瓷等20多个相关产业项目,这些产业以稻花香白酒主业为轴心,互为支撑,循环发展,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稻花香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园。而在“大循环”中,龙泉镇无疑是该集团投入最多、发展产业最密集的乡镇,2005年,该镇年财政收入6000万元,其中60%来自于稻花香产业的贡献,全镇4万多户农民和三峡移民每年因此直接增收总计高达8000多万元,成为湖北乡镇“首富”。
第二项举措:“生态化”保障持续高效。该集团立足三峡特殊的人文与自然环境,以“一业一镇、一品一村、一技一农”为方向,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企业,将农业产业链延长,以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先着手和花气力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是保障食粮安全。稻花香白酒实现年产值50亿元,即需年生产商品酒10万吨;而达到这个规模,每年则需要粮食30万吨。
为此,他们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计划、分步骤地在宜昌及周边地区集中建立100个粮食基地,实行订单种植。从2005年开始,已在夷陵区所辖三个乡镇建立基地38个,种植优质稻谷、糯谷、玉米、高梁、小麦3万亩,这个规模,与稻花香酒业公司当年白酒生产能力基本适应。今年,随着该集团“151”惠民工程首期建设项目建成投产,白酒年生产能力比过去提高了一倍多,而且还有“关公坊”、“昭君”2个万吨基酒在建项目2007年也将竣工,为进一步保障需要,该集团又启动了第二步种植计划:每年新发展粮食基地20个,2010年完成全部规划,使粮食种植总面积达到60万亩。从两年来的实践看,这项建设不仅有力保障了稻花香白酒生产的粮食供应,稳定了产销关系,更提高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粮食生产,保护了三峡地区农业生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和农民的欢迎。
第三项举措:“高起点”实现质量效益提升。今年7月,蔡宏柱三赴湖北孝感市,与孝感市市长梁惠玲正式签署了《稻花香孝感绿色食品工业园项目协议书》,计划用三年时间,稻花香集团在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投资2.5亿元建成绿色食品工业园,开发以稻花香白酒为主导的系列绿色食品,带动当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生活、改善生态,促进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这种“高起点、高质量、高效益”以工辅农方针,成为该集团的一个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下,近年来,他们在项目发展上,突出了三个重点:以农村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再生资源回收的最大化为重点,尤其是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以农村节水、节能型产业为重点,促进企业降低能耗,提高废弃物的优化处理效率;以农村环保型产业为重点,着力促进农村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的转变。正是由于较好地坚持了“三高”方针,该集团发展的所有产业项目,基本上都做到了相关资源及其废物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避免了低层次、粗放型经营,其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的发展速度很快,整个资源综合利用率、生产技术水平在白酒行业堪称表率。
第三条“惠民”经验:市场杠杆驱动“双赢”快车
“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是蔡宏柱以工辅农的一个实践原则。他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爱心和热情,但热情不是蛮干;需要多予、少取、搞活,但决非恩赐、亏本、搞乱;计划经济靠计划,市场经济靠市场,以工辅农就得按市场经济规律办,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一句话:热心助农村,冷静抓市场。为此,蔡宏柱着力走活三步棋:
第一着棋,整合资源,增强市场竞争力。综艺包装公司原是一个由十几名农村残疾人办的纸品包装厂,工艺简陋,市场打不开,难以为继。稻花香集团采取联合经营形式,将包装厂纳入集团,扩大规模,增添设备,改造技术,开发市场,一年就扭亏增盈,不仅年销售收入达到2000万元,残疾人就业人数也增加到了180名。以这种联合、并购、重组等形式,几年来,该集团先后盘活了19家企业产业。尤其是对湖北白酒资源的整合上,先后将关公坊(湖北当阳市)、屈原(湖北秭归县)、楚瓶贡(湖北襄樊市)、昭君(湖北兴山县)等四家白酒企业纳入稻花香集团旗下,与稻花香主体企业一起,构成产品上以浓香型为主,酱香、兼香型为辅,品牌上以稻花香三峡文化为轴心,历史文化、楚文化、名人文化、和美文化交相辉映的“五大品牌”,从而壮大了骨架,扩大了影响,形成了中南五省区最大的白酒企业集团,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稻花香白酒已在全国19个省市、200多个大中城市拥有稳固市场,销售收入连续两年翻番(2004年5个亿、2005年10个亿),今年已有把握突破15亿元年度目标(可望达到18个亿)。
第二着棋,创新模式,保障市场化运作。“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是近年通行且较为成功的一种模式,稻花香集团以工辅农实施产业化经营,主要采用的也是这一模式。但稻花香集团更有着自己的特色,他们在推行这一模式的过程中,重点辅之以三项措施:一是坚持“政府导向,企业运作”,避免盲目决策;二是“同等主体,共担风险”,克服企业与农民“一头大,一头小”的主体倒置现象;三是“软硬结合,动态管理”,这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创造。蔡宏柱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光想到能致富不行,还必须坚持“三个文明”一起抓。实践证明,这一将“软件变硬件”的做法,对于提高农民素质、保障合同履行、推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着棋,互惠互利,实现双向发展。为切实做到企业、农民都获得良好效益,他们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实施了五大措施:一是整体推进,与县(市)、乡镇或村统一签订相关产业发展合同,通过产业化经营,整体推动2.96万户、8.889万名农民脱贫致富。二是自身产业带动。大力发展集团配套产业,带动3000户、1万名农民致富。三是扶持引导。通过开展各类技术指导与扶持,引导当地300户、1000名农民实现富裕。四是联合经营。以并购、重组等方式发展相关产业,在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培养100名农民企业家或企业主(100户)。五是合作开发。充分发挥稻花香集团优势和品牌优势,实行“强强联合”,在农村培养10名(户)乃至皇冠比分网_足球比分直播-体育*在线:的农民“千万富翁”。通过几年的实践,这“五大措施”已初见成效,规划的3.3万农户、10万农民,已有9000户、2.7万农民脱贫,7000户、2.1万农民实现了富裕。而与此同时,稻花香集团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品牌价值猛增到13.6亿元。
第四条“惠民”经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新跨越
蔡宏柱认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更重要的是要注入新的生产要素;过去计划经济下,农业的基本要素是土地和劳力,而新农村建设,必须导入科技、信息、资本、管理等新的生产要素;科技改变着世界,科技创造着未来;创新科技,企业之本;低层次发展,恶性循环。在科技创新上,蔡宏柱着力抓了四个方面:
一是生产技术换档升级。白酒是稻花香集团的主业,也是他们实施产业化经营的龙头和基础。为使“龙头”更大更强,该集团制定了“打造中国白酒航母,进军全国白酒前三强”的五年发展规划,实施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以科技为先导,全面改造提升生产技术:投资2.38亿元,用一年半时间完成了老厂现代化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建,使白酒年生产能力增加到了8万吨其现代化生产程度和规模,在中南五省区首屈一指,部分技术投备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技术工艺上,创建“水、料、窖、机、法、艺”六字酿造法用于生产,不仅确保了白酒的优良品质,更从源头上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提供了坚实基础与良好平台;质量管理上,建立ISO9002质量保证体系,实现了与国际接轨,成为全国白酒行业中继茅台酒之后第二个通过此项认证的企业;在污水治理上,按照国务院《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投资1000多万元兴建工业生产和生活污水处理厂,采用厌氧加接触氧化技术处理污水,日处理污水3000吨,其COD值达到86mg/L,PH值达到7.0,优于国家有关标准,处理后的水可用于池堂养鱼和农民种花。在废气治理上,采用先进的NFT—V型高效湿式脱硫除尘器及配套的脱硫设施,使除尘效率>99%,脱硫效率>90%,林格曼黑度<1级,确保SO2烟尘达标排放,并采用国内最先进的脉冲振荡布袋除尘器,用于破碎粉尘排放的处理。
二是建立工程技术中心。为进一步打造科技型企业,稻花香集团投资2000万元兴建工程技术中心,围绕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与华中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签订技术合作(研发)协议,联合开展五大项目科技攻关。这一系列的技术攻关,目前已取得了相当成效,几年来,共有==项获得国家技术专利,==项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
三是开展“万名农民科技培训”。为培养新型农民,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农业产业化科技人员队伍,该集团结合项目建设,与有关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组织农民开展各类实用科技培训,引导农民树立科技兴农观念,发挥农民在科技致富中的主体作用,培养1万名农业产业化循环经济的技术能手。几年来,开展种植、加工、节能、治污、防治病虫害以及农业生产管理等项技术培训总计210场次,共有3万多名农民参加了培训,其中有1100名农民通过培训,成为该集团实施产业经营的“科技二传手”,在推广农村科技、发展新型产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该集团又进一步与华中农业大学联合,组织农民开展生物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农业生物技术,开发新型农业产业化项目。
四是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能源。他们围绕“现代农业、新兴产业、乡村社区、城镇化”四个重点,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集成各方技术资源,大力推广新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应用,不断推动科技要素进村入户。先后指导农民开展了甜玉米、有机茶、优质水稻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业产业新技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在农村沼气、有机肥料、畜禽规模化养殖、名特优新产品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占整个夷陵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四份之一。今年9月,该集团又正式启动了“新能源311惠民”工程,计划用两年时间,投资300万元,在夷陵区建成100个农村新能源示范点,援助1万农户用上太阳能。这项惠民工程不仅并将节省农村电力1200千瓦/时以上,更有效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节约增效、保护山林资源、净化农村空气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目前已在夷陵区农业开发公司柑桔示范场、龙潭村、钟家畈村、车站村、鸦雀岭镇等20多个村镇建立了新能源示范点,使4000农户用上太阳能,享受到新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