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的朋友都见过及食用过贵州老干妈这个产品。如果有所留意的话,甚至会记得2000年的前后,市场上一度涌现出了“饭扫光”、“吃饭香”、“饭遭殃”等众多老干妈的跟风者。而且其中还不乏一些知名的大企业。但遗憾的是,跟风者们基本上就是全军覆没——在数得出名的十几个跟风者中,做得最好的一个年销售额也没超过五千万元。
我有个朋友,是个入行十几年的食品经销商,做的都是知名的一、二线大品牌。看到老干妈一年就可以做十几个亿,而且这个市场也被老干妈培育得日渐成熟,于是就推出了自有品牌的方便川菜,也加入到了跟风老干妈的大部队中来。不过,就如前述,他失败了。
前段时间,和他在一起聊天,他还在这事上有所牵念:为什么老干妈会成功,为什么有老干妈在前面开路培育市场,而自己却跟风跟失败了呢?原因何在?
渠 道?这正是自己的强项——尽管做经销商的渠道并不一定就很强,但这毕竟是经销商吃饭的东西,大多习惯性的将渠道看作自己的强项!价格?自己产品中的配料更丰富,相对老干妈更有价格竞争力。广告、促销?老干妈有过多少广告?我们的通路促销力度并不见得比老干妈小,而且还做了一定的市场炒作。
原因找来找去,最后还是将落脚点放在了产品本身尤其是产品定位上。
自己的产品定位是方便川菜,首先,作为一个地域特点非常强的产品,在市场接受度上相对有限;其二,既然把它当作菜来卖,显然会面临这么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在家里做饭会烧菜,在外面吃几块钱一份的盒饭也配得有菜,即使下点面条,如果不是经济状况非常糟糕,或者人实在太懒,也可以煎点鸡蛋,放点火腿场之类的东西。你能让消费者找出多少理由来买自己所谓的方便菜呢?
方便?开胃?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尽量多数的目标消费者买单。那,老干妈呢?它不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吗?可它为什么会成功呢?问题是老干妈因为其自身产品上的特点,后来自然转变到了调味品这个行列。调味品这么大的一个市场,难道还不足以让一个已经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新加入品类获得成功吗?
咱们再想想。在老干妈推出市场的时候,那个时候要吃辣椒伴豆鼓,辣椒买回来后还得找个东西来捣碎,豆鼓如果不买就得自己腌制,现在还会有多少人干这样的事?老干妈就为消费者们省缺了这样的工序,并刚好契合了消费者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