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冠比分网_足球比分直播-体育*在线

图片
当前位置 : 产业信息 > 行业资讯 > 文章内容

经销商的五大“心病”(二)

  品牌开发,压力增大

  开发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牌,是很多经销商的心愿。这种心态,就如现在买房的老百姓一样,虽然租房比买房的成本要低,但终究不是自己的,心理感受不一样,所以房子虽然价格高,但也要东拼西凑,买上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这种心态也是房价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经销商也一样,虽然知道自己开发一个品牌难,但再难也是自己的,说不定象房子一样将来升值呢。目前很多经销商采取和厂家合作的形式,买断品牌,因为这要比自建工厂的成本要低。从2007年的情况看,很多经销商开发品牌还是赚钱的,尤其是象郎酒、西凤这样的名酒品牌。但在赚钱的同时,经销商的压力也在增大,这种压力冲淡了经销商砖钱后的喜悦。

  首先是厂家带来的销售压力。以前很多厂家开发品牌是多多益善,对开发品牌管理不是很严格,对经销商也没有量的要求。现在厂家尤其是名酒厂家加强了管理,这主要体现在销量的压力。拿河北张经理来说,他开发了某名酒厂的产品,每年要给厂家支付50万的品牌使用费,完成一年500万的销售的任务。在2006年,张经理完成了任务,但到2007年,厂家为了完成达到13个亿的销售目标,把任务追加到1000万,完不成就取消代理资格。到了2007年年底,张经理给厂家的报表上是完成了1000万,但至少有500万压在自己的库里,还能坚持多久,张经理心里没底。

  其次是安全压力。对于经销商来说,开发品牌除了要做市场上的工作外,还要做厂里的工作,因为厂里的方方面面都要打理到,这部分费用并不比投到市场上得少。此外经销商还有一个担心,如果品牌做不起来,自己赚不到钱,厂家要收回去;如果做起来了,厂家也可能收回去,为什么?因为厂家不可能看着开发品牌抢自己主品牌的市场吧?

  最后是资金上的压力。开发一个品牌哪里都要钱,设计费、包材费都要出。此外,招商也是个大问题。因为对于经销商来说,对自己所处的区域比较熟悉,但对外埠市场很陌生,如果找不到经销商,那么资金无法回笼,但怎么找呢?一是投放广告,二是人海战术,但这都要花钱。一个开发品牌能不能做起来,除了市场操作外,还要看经销商有没有资金,能坚持多久?

  终端压款,资金周转困难

  2007年年底,笔者给一个经销商朋友打电话,我问他2007年赚钱没有,他说,赚了,全在酒店压着呢。他苦笑说“在2007年我的规模扩大了,代理了青岛啤酒,也代理了洋河,别人都说我做大了,的确是做大了,产品卖得也不错。但就是酒店压账厉害,人家也不说不给,就是今天说明天给,明天说后天给,这不就到年底了,我还得再去要,这年头黄世仁确实容易”。我问他2008年有什么打算,他说“一是把酒店规划一下,结算好的继续做,另外就是找个流通产品,保证资金周转,实在不行,就改行”。

  酒店是这样,超市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超市的账期是三个月,但很少有超市到了就能按时结的,如果要保证超市按时结账,那么经销商还需要投入一笔客情维护费用。对于经销商来说,资金流就是命脉,尤其是在销售旺季,断了资金流,经销商就无法正常压货。无法和竟品抢市场。

  为了保证资金流的正常运转,经销商可以做以下几个工作:一是开源节流,重在节流,因为省钱就是赚钱。现在经销商规模大了,各项开支也多了,这就要求经销商加强管理,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二是调整产品结构,多品类分担进场费用。三是在建立终端信誉防范机制,设立安全防线,比如一个酒店的信誉额度是5万元,超过这个额度就不在供货。四是组建专业的商超运作队伍。五是采取多种“造血”方式,比如让员工入股,鼓励员工承包部分业务等等。

  厂家政策高压,进退两难

  以前经销商卖货少了发愁,现在是卖多了也发愁,因为卖多了,明年厂家的任务也随之增加,这在啤酒、饮料行业表现的尤为突出。因为这两个行业品牌比较集中,几个品牌主导市场,由于行业特性的限制,啤酒、饮料行业的盈利模式比较单一,并且利润率低,主要靠走量,因此每个旺季前都会给经销商压货,第二年都会提高任务要求。而对于经销商来说,需要靠这样的大品牌来发展网络,另外,也只有这样的产品才能上量,因此被“压”也很无奈,进退两难。所以每到签订年度销售合同的时候,许多经销商都不知道该签还是不该签。不签,怕失去一个大品牌的产品销售机会不说,辛辛苦苦销售该品牌几年来的市场基础也可能就此一下子丢掉了;要是签,面对无法理解更无法完成的销售指标,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难以承受的销售“考核”。近年来被不断大幅度增长的销售任务压的喘不气来,有些经销商因为顶不住压力,被迫放弃。

  面对这种情况,经销商一般都是弱势群体,讨价还价的可能性不大。既然不能改变现在厂强商弱的局面,经销商就需要化挑战为机遇。首先,面对压力,通过自身力量收集信息、分析市场、提出本区域的销售计划和执行建议方案,以事实和专业能力与企业沟通,争取厂家的事实认定和合理支持。其次,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补充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只有增强了自己的实力,才有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