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生产商与终端商之间的经销商,管理思想应该与厂家和终端都有所不同。实践证明,适合于厂家的营销思维并不完全适合经销商,相比之下,商超终端的分类管理思想可能更适合。
从本质上讲,经销商与零售终端性质没有区别。因此,一直沿用营销思维的经销商在经营管理中存在着相当的误区,这些误区让经销商在与商超终端合作的过程中产生了沟通障碍。因此,经销商应该在自己生意的管理中,在同商超合作中学习运用分类管理的思想。
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所谓大品牌经常被卖场拿出来做特价,或者被放到位置不好的货架上,与之相对应的是,另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却占据显要位置,备受卖场呵护。一般人会以为,我是大品牌,所以,卖场应该重视我,应该给我好的排面和其他的优惠,但结果并不是这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这是两种管理思维的差异造成的,所谓的大小品牌是一种营销思维,事实上,对于卖场来说,永远是分类第一,品牌第二的。例如针对白酒品牌,卖场会首先从分类的角度考虑,我的卖场定位是什么?我的白酒分类怎样来支持我的卖场定位?白酒分类的基本要求定下以后,卖场才会考虑白酒分类的商品组合、品项组合、价格带设定,才会考虑分类陈列顺序和每个品项的陈列面等等。
分类管理的四大理由
正是因为商超的分类管理思想,形成了商超独具特色的产品评价体系。不了解分类思想的人,很难理解和把握商超,因此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同时,从商业企业自身的管理和发展来看,经销商也应该有意识的运用分类管理的思想。由于篇幅所限,今天主要讲在零供合作中,分类管理思想的价值和运用。
首先,从本质上来看,经销商就是无店铺的零售商。绝大多数的经销商没有自己的品牌,所以,用营销的思想来经营经销企业是不适合的,经销商的管理重点应该是库存、资金、产品线的管理。而分类的思想,正是库存、产品线管理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目前零售商系统中最核心的管理思想。理解了分类管理的思想,供货商不仅能更好的理解零售商的思维方式,从而提供更优秀的产品组合、更有效的促销方案,还能更有效地影响零售商对自己产品的态度。
其次,分类思想能够有效提高供货商管理水平。供货商的主要市场信息来自于零售商,而零售商因为自身利益的考虑,以及其事实上的强势,决定了零售商反馈给供货商的信息一定是失真的。原因很简单,首先零售反馈的信息一定是和它自身的利益结合到一起的。另一方面,零售商的管理结构与传统营销管理结构不同,零售商的管理结构是:分类结构和商品组合——价格政策——促销计划和资源控制——陈列设计。如果不具备分类的观念,供货商很难对零售商反馈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加工。如果供货商具备分类观念,那么当他了解到零售商在某一分类上的价格带分布、需求时,供货商就可以有效率的组织自己的产品结构,能够更加合理的控制自己的库存,提高管理水平。
第三,在与卖场合作中,客情关系是必要的,但是只有客情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要影响商超,必须要有良好的客情关系作为基础。另一方面,商超运作和管理已经相当正规化,个别管理人员随心所欲的决策受到了更大的限制,仅凭客情关系不可能对商超的经营决策产生有效影响。因此,经销商最重要的是要真正站在商超的立场来思考,我的产品能够在本品类中占据什么样的地位,能够为商超经营该品类作出什么贡献?只要我的产品能够对商超某个品类的经营发展有帮助,我的产品就能够获得商超的认同和支持。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大品牌不被重视,而有些新兴小品牌反倒备受关注的原因。所以,经销商只有了解商超分类管理的思想,才能够理解商超的经营策略,洞悉商超的需求,从而有效地影响商超。
此外,现在比较正规的卖场都越来越重视对非经营因素的管理,使得供货商客情投入产出难以预估。比如,采购人员、卖场经理的不定期调换,这些都给只做客情关系的供货商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事实上,供零双方的合作必须是基于生意的协作,而客情公关投入根本不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客情关系的实质是金钱的比拼,你给八千元,我给一万元。这样竞争是没有意义的。而相对来说,如果通过分析了解到了零售商在某品类上的需求,供货商完全可以以非常低廉的代价同卖场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