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高铁”放飞梦想 “打酱油”守住情怀
——看百年恒顺的变与不变
打酱油、订包子、买肴肉……年货几乎是每个人正在着手采办的“第一要务”。在百姓眼中,“老字号”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那些原汁原味的老字号特色产品格外受到市民热捧。
2015年底,镇江市首次评选18家“镇江老字号”。在春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近“镇江老字号”,关注这些老字号在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影响、企业所传承和弘扬的商业文化,聚焦企业产品、技术、体制和管理的创新,以及老字号在振兴发展中创造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
1月30日,“孙悟空”在镇江原恒顺老厂址率万人打酱油。
1月30日,晴。恒顺酱醋节如期开幕。
9点不到,年近八旬的应天锡与老伴一起,来到了恒顺中山西路老厂区。
老地方,老样子,老面孔,在应天锡老人眼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与美好。老两口用行李车拖着5个5公斤装的食用油桶,排在长长的队伍中。
交钱、领票、进场,看着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将紫黑的酱油源源不断地灌入白色的塑料桶,老人很享受这个过程。他把到恒顺“打酱油”,看做过年必不可少的内容。
“少了这个内容,心里不自在。”两位老人肩并肩,拖着满满的酱油桶,满面欢笑地缓慢离开,口中念叨着:“今年一年的酱油都够用了!”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场景随处可见,年复一年。
在商品极丰富的今天,商场、超市里什么都买得到,为什么镇江还会出现“万人排队打酱油”?外地人不理解,实际上,像应天锡老人这样“20多年年年坚持打酱油”的镇江人很多很多。
恒顺凭票“打酱油”起源于物品紧缺的计划经济年代。在市民徐有文的记忆里,那时,春节前夕,恒顺总会拿出最优质的酱油和醋供应市民,也不提价。但是要凭一种专用优惠劵,上面印有数量,有十公斤、二十公斤的,这些“条子”十分抢手。
已经具备了桶装条件,为什么还要卖散装酱油?很多企业不理解,可“百年恒顺”理解这份传统的珍贵,仍然坚持“打”酱油。
高峰期每天打走40吨左右的酱油,10位工人师傅要弯腰1600多次,累得腰酸背痛,但他们说:“春节前别人忙春运,我们忙春供,看到乡亲们手拎大桶、排起长长的队伍的那一刻,所有的辛苦和忙碌都化作了幸福。”
打酱油,已经成为镇江的年俗符号,成为镇江人的城市情结。
一个美得让人吃“醋”的城市。酿醋的恒顺是镇江骄傲、城市名片。
恒顺诞生于1840年,中国现代史的开端,风风雨雨176年。千年古城的记忆,百年老店的历史,早已互为映照、融为一体。有人说,企业与城市,修到恒顺与镇江这样的“缘分”,放眼全国也不会太多。
恒顺很“怀旧”,传统工艺、传统口味代代传承,离镇多年的游子归乡后,喝到恒顺醋,总会由衷感叹:“还是儿时的那个味。”这是他们“乡愁”的最大慰藉。
怀旧,但不保守。十天前,百年老站汉口火车站,迎来了千里之外的恒顺。恒顺冠名高铁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
一边是20多年的“打酱油”传统坚持不变,一边是全力拥抱高铁时代。“老字号”的变与不变,极具象征意义。
去年底,恒顺换了标志。改进后的恒顺新商标,采用“两个叠加的扇形”,底色为红,印有“since1840”的字样,代表历史与传承;“外面的扇形”为金黄色,印有恒顺字样,代表时尚与现代。新标识让历史感、时代感与国际范融为一体。
传承与创新,这正是恒顺这个“老字号”企业能够“健康长寿”“青春不老”的原因所在。
穿越176年的历史,恒顺从传统作坊走向了现代企业。走进恒顺花园式厂区大门,现代化的气质扑面而来,不仅有现代化的厂房和设备,更有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统一的制服、胸牌,热情周到的工作用语,管理规则细致到员工厂区要走斑马线等。“上市企业该有的范儿,恒顺都有了。”
在恒顺,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不是一对矛盾。走进车间,一条每小时24000瓶的罐装生产线刚刚投入使用。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一个空瓶自动在线检测系统,它可以检测到空瓶的气泡、杂质以及任何一点瑕疵,能够最大限度地保障食品安全。恒顺醋业生产保障部部长孙伟自豪地说,目前,从制酒、制醅到淋醋等40多道工序,90%的工序基本完成自动化改造。在恒顺,苦脏累工种正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度减低。一个突出的例证,就是恒顺近5年产量翻了一番,一线工人人数几乎没有增加。
穿越176年的历史,恒顺从一“醋”独秀,走向同心多元。在恒顺醋文化博物馆内,有一个琳琅满目的产品体验馆,囊括了恒顺调味品、营养保健品、健康饮品等各类产品,产品数据库已超过百种——恒顺早就不是“醋厂”的概念了。
新的梦想,已经起航。春运期间,从在北京-上海、武汉-上海、南昌-上海共10组高铁内,座位枕巾、车内海报都有恒顺香醋、恒顺料酒等系列调味品广告。恒顺重金冠名高铁就是要借助一辆辆飞驰的高铁,让恒顺走出沪宁线,走向千家万户,让全国的老百姓都认识恒顺。从区域知名品牌走向全国知名品牌,这是百年恒顺的新梦想。